成都商報首席記者 潘媛
  核心提示
  院士退休
  歸誰管?
  “其實,院士不需要退休,院士就是一個終身榮譽。退休不退休的事情,工程院管不了,是各個院士工作的單位管。各個企業、事業單位、機關、軍隊(的相關規定)也都不一樣,那就是國家的事情了,不該工程院管。”
  退休成功案例
  難複製?
  “很難。這個和個人的性情、興趣都有關係。不是提倡知識分子活到老、乾到老嗎?有些人在崗位上認真工作了一輩子,根本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突然一停,那簡直是生命都終止了。叫他們退休,他們還不習慣。我不一樣,我喜歡的事情太多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退休和經濟利益
  關係大嗎?
  “有點關係。但我覺得關係不是那麼大。我不清楚各個崗位退休前後的經濟損失具體有多大,但在我看來,到了這個年紀,經濟不成問題了。趙本山不是說,最痛苦的就是‘人在床上,錢在銀行’嗎?”
  去年11月25日,因為一則“8旬院士沈國舫退休不成”的新聞,讓其最羡慕的人———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准退休的院士秦伯益成為媒體焦點。
  2005年由中央軍委特批從軍事醫學科學院退休後,如今年過8旬的秦伯益“無事一身輕”,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路上,旅行、寫書,成了他晚年最大的樂趣。他曾表示:“我堅持退休只是為了在人生當中,有一段時間,可以自由地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到處走走看看,不枉此生。”
  昨日,剛剛從院士大會會場出來的秦伯益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專訪。
  有誤解?
  許多院士不知道自己可以退休
  成都商報記者(以下簡稱記):這次大會,據說要對院士的退休和退出機制進行細化?
  秦伯益(以下簡稱秦):退休沒怎麼說。還是說,按照中央人事部門的相關規定辦。其實,院士不需要退休,院士就是一個終身榮譽。退休不退休的事情,工程院管不了,是各個院士工作的單位管。各個企業、事業單位、機關、軍隊(的相關規定)也都不一樣,那就是國家的事情了,不該工程院管。
  記:所以公眾對“院士退休”有誤讀?
  秦:這是一個長期的誤解。大家扭著工程院科學院說這個問題。其實,院士也有誤解,各家單位也有誤解。許多院士不明白,不知道自己可以退休,就不提。其實他應該到自己的單位去提出退休,大批人都不提。那單位也有誤解,就不放。
  談退休
  我現在是無事一身輕
  記:那麼院士的退出機制呢?您曾說討論過好幾次,但都沒有形成一致的決定,這次有沒有什麼新的氣象?
  秦:其實兩院內部類似的討論有很多次了,光我參加的就有五六次。但最後都只保留了一些原則,在細則上無法達成一致。這次章程里好像是細化了一下。退出的情況,仍然是學術作假、違反國家紀律甚至法律。退出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勸退,一種是除名。我不是很抱希望。因為具體執行的時候,很難掌握這個度。
  記:就是說,沒有細化到一種可以按章執行的程度,仍然需要視具體情況而行?
  秦:我想未必大家都能接受。沒有說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就退出,還是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院士贊成,再交主席團討論———草案是這麼說,但尚未表決,不能透露更多———這樣一來,在執行過程中,必然是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很難統一。
  據我所知,中國科學院成立半個世紀了吧,它一直都有退出機制啊,但也只有兩個人被除名,而且都不是學術問題,一個是政治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工程院沒有一例被除名的。
  記:大會上大家就這個問題有過什麼樣的討論?
  秦:還沒有討論。明天才表決。我都沒有投票權了,因為我是資深院士。我現在是無事一身輕。(如果需要您投呢┪也換岱炊浴�
  談利益
  最痛苦的就是
  “人在床上,錢在銀行”
  記:今天在會場遇到不少老朋友,他們有沒有對你的退休生活表示羡慕?
  秦:十年來我每年都還要參加院士大會,他們早就瞭解到我的狀態。當然我們都會有交流。
  記:有沒有特別想退休但是退不了的?比如,沈國舫想退休,但北京林業大學不答應。
  秦:沈國舫的事情我是知道的,他私下跟我說過,想退休,但至於他怎麼跟學校提的,學校怎麼說的,我並不清楚。我想,這種退休不成,單位輓留的情況不止他一個。我是特別痛快的那種,說退就退了。
  記:您這樣退休成功的情況很難複製?
  秦:是的,很難。這個和個人的性情、興趣都有關係。不是提倡知識分子活到老、乾到老嗎?有些人在崗位上認真工作了一輩子,根本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突然一停,那簡直是生命都終止了。叫他們退休,他們還不習慣。我不一樣,我喜歡的事情太多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記:那在您看來,除了工作習慣,退休問題和個人的經濟利益關係大嗎?
  秦:有點關係。但我覺得關係不是那麼大。我不清楚各個崗位退休前後的經濟損失具體有多大,但在我看來,到了這個年紀,經濟不成問題了。趙本山不是說,最痛苦的就是“人在床上,錢在銀行”嗎?
  名詞解釋
  院士退休退出制度
  最早在國家層面提出“實行院士退休退出制度”的,是在去年11月15日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章節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在此之前的2013年10月,農工黨中央在《關於我國院士制度改革的提案》中,提出兩院院士去“官員化”、改進兩院院士選舉制度等建議,特別是提出要改良兩院院士“終身制”。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該提案指出,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但在我國卻存在著把“終身榮譽”和“終身能力”以及“職業生涯終身制”概念混淆的情況。因此建議將“院士終身制”改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連任一期共10年,到任後轉為名譽院士(或榮譽院士)而不是現在規定的院士80歲以後轉為資深院士。
  而十八大後,院士退出退休制度,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這個源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里的問題,已在院士群體中熱議半年之久。這也成了此次大會社會輿論關註的焦點之一。
  專家說法
  去掉行政化色彩
  就不存在退不退的問題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教授顧海兵曾長期研究院士制度。他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說,如果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可以去掉行政化色彩,改成中國科學學會和中國工程學會,院士們都稱之為會員,應該也就回到學術本質,也就不存在院士退不退的問題了。
  事實上,“退出退休機制”並非新鮮事,只不過最近幾年才成為輿論關註的熱點。
  以往的兩院院士章程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為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喪失科學道德,違背院士標準,有不少於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並審議後,通過所在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作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至於“退休”方面並沒有明確規定,但根據之前的章程,院士年齡超過80歲,即自動轉為資深院士。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成員和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成員等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工作,自由參加院士會議,這在某種程度也是現行的一種“退出制度”。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很多單位不願意讓院士離開單位,其主要依據,是1983年國務院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高級專家離休退休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其中提到,“學術上造詣高深、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傑出高級專家,經國務院批准,可以暫緩離休退休,繼續從事研究或著述工作”。
  成都商報首席記者 潘媛
  大修前瞻
  提名渠道
  取消部門、地方和軍隊等的推選和遴選提名,向“學術”方向改革
  這是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候選人或其所在單位“助選拉票”、“集成、包裝”的現象仍然屢禁不絕。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只差一票落選院士”事件,鐵道部的力挺便起了不小作用。
  院士提名渠道的改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看來“至關重要”。他向記者透露,此次章程修訂提出取消部門、地方和軍隊等的推選和遴選提名,是一個大刀闊斧的改革,“部門利益、領導政績觀急於求成的表現”很大程度都歸咎於此。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昨日在作報告時稱,當下院士增選工作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受社會環境影響,候選人或其所在單位“助選拉票”、“集成、包裝”的現象仍然屢禁不絕。此前,社會上熱議的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只差一票落選院士”事件,其參選過程中,原鐵道部的力挺便起了不小作用。據記者瞭解,此後,兩院院士增選的提名渠道將向“學術”方向改革。
  在張曙光參選中,原鐵道部的力挺起了巨大作用。我國的院士沒有“申報”,而是推選產生,候選人面前有兩條路,要麼是院士推薦,要麼走部門推薦。幾位院士可聯合推薦一位候選人。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辦事機構以及解放軍四總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科協等也可作為歸口初選部門,推薦院士候選人。
  顧秉林院士認為,現在應該進行院士推薦制度的改革。“到現在,‘院士’陷入太多的利益糾纏。”他說,一些部委參與,摻雜了許多其他因素。院士主要是學術榮譽,最有推薦權的應是學術界。理論上來說,同行院士推薦最為合適。但其中一個問題是,國外選院士主要看學術水平,我國不僅看學術,還要看道德、看學風。學術之外的東西,推薦人未必清楚,要靠單位去瞭解。
  因此,顧秉林認為,院士推薦應是最重要的評選方式,但是怎麼與部門溝通、協調,需要研究。他還建議,針對那些多年來推薦的候選人當選率較低的部門,可考慮取消其推薦資格。
  王夢恕建議,候選人可由各個學會推薦,再到中國科協來競爭。這些學會相對“比較超脫”。
  增選機制
  或將增加全院院士總選投票環節
  此舉有利於對交叉學科的候選人進行有效把關。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認為,此舉也從一定程度上對“煙草院士”現象作一個回應,以完善制度
  在院士增選機制方面,記者通過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瞭解到,此次章程修訂或將增加全院院士總選投票環節。據稱,此舉有利於對交叉學科的候選人進行有效把關。但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告訴記者,此舉也從一定程度上對“煙草院士”現象作一個回應,以完善制度———
  2011年,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劍平當選工程院院士,引發爭議。當時,包括鐘南山在內的中國工程院醫葯衛生學部的多位院士就“極力反對”,稱謝劍平所稱“降焦減害”科技成果中的“減害”一說,是對人體健康而言,其評審應由醫葯衛生學部來進行,而不是謝劍平所在的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然而,一個學部“插手”另一學部的院士評選、覆議事務並無先例。當時鐘南山就建議在合適時機修改章程,“章程在大是大非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院士退出
  或將給出“勸退”機制,相關程序與撤銷院士稱號基本無區別
  之所以給出這樣一個機制,很大程度上在於,有的院士行為雖然沒有構成違法犯罪,但是已經對院士群體的形象造成嚴重的影響,就要勸退
  關於院士退出這一被稱作“硬骨頭”的問題,記者瞭解到,兩院或將給出“勸退”的機制,即勸其退出院士隊伍,而勸退的相關程序與撤銷其院士稱號並無甚區別。一位不願具名的院士告訴記者,之所以給出這樣一個機制,很大程度上在於,有的院士行為雖然沒有構成違法犯罪,不到撤銷院士稱號的地步,但是已經對院士群體的形象造成嚴重的影響,就要勸其退出院士隊伍。
  事實上,兩院章程都規定了院士退出機制,比如中科院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為違背院士標準,有不少於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並審議後,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但實際上這樣的案例極少。
  院士退休
  將研判院士退休機制
  一是規避一些部門為了部門利益,利用院士名氣拿錢拿項目,不讓退;二是別妨礙年輕人創新,給他們留位置
  至於退休,中科院院士吳孟超說,“有人問我,你當院士,90幾歲了,你還乾啥?我說我體力能行,活一天,乾一天。作為一名醫生,有的人60多歲才開始集大成,經驗豐富,到作貢獻的時候,我想多貢獻幾年。”
  他告訴記者,退休問題自然有其原則,一是尊重院士意願,能作貢獻就作,有退的意願也可以退,“怕就怕一些部門為了部門利益,利用院士名氣拿錢拿項目,不讓退”;二是別妨礙年輕人創新,給他們留位置。
  什麼樣的院士該退出?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定調後,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繞不開的問題。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於70至89歲,在很多人眼裡這個年齡段大多數人已過了科研創造高峰,所以院士隊伍年輕化也是與時俱進。中國工程院秦伯益院士開風氣之先,自己申請,並於2005年獲准退休。今年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不料所在學校以“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為由婉拒。
  去利益化
  會不會進行待遇改革、取消兼職?
  如何剝離過高的物質利益,讓院士回歸學術本位,是公眾關註的熱點問題。院士也該被規定不允許兼任實職,且應有配套的監督懲罰辦法出台
  在我國,院士頭銜是學術界“最高榮譽”,但院士享受的很多待遇卻與學術地位無關。據瞭解,作為院士,享受的待遇大到副部級,小到乘飛機的客艙等級、配車、住高幹病房,此外還可收穫身兼多職帶來的出場費、會務費等隱性收入。如何剝離過高的物質利益,讓院士回歸學術本位,已成為公眾關註的熱點問題。
  中科院和工程院曾被戲稱為“中國部級官員最多的單位”。曾對院士制度進行課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顧海兵教授認為,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沒有大而全的實體性科學院,只有鬆散性的科學學會,且一般科學學會不直接承擔項目研究工作。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學會的大部分研究項目由國家研究理事會承擔管理。而且會員只是一種榮譽稱號,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且會員沒有工資只有補貼,而且要交納會費。
  顧海兵認為,院士是一種榮譽,但應該取消其享有的副部級待遇。以在大學工作的院士為例,他們在大學作為教授,會有作為教授的收入,研究課題,會有課題收入。作為院士,應取消副部級、副省級這樣的待遇來規範院士待遇制度。
  有媒體報道了一組數據,稱在78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個兼職,人均兼職7.2個。很多身兼名譽教授、常務理事的院士放在科研上的精力漸少,日子在跑會和掛名科研中虛度,而各地出重金攬院士任職,貪圖的也通常不是院士的學術研究能力,而是由他牽連而來的資源。
  顧海兵還透露,目前很多大學都對教授有不允許兼任實職的規定,但執行起來形同虛設,也該規定院士不允許兼任實職,且應有配套的監督懲罰辦法出台。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等  (原標題:像我這樣成功退休的 很難複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f42mfdnr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